跟着指挥大师帕沃·雅尔维,在上海之巅探寻贝多芬
newsxmwb.xinmin.cn
朱渊
1.11.2017
图说:帕沃·亚尔顿游上海 官方图
登上这座城市最高的楼,在湛蓝天空的底色下,俯瞰上海宏伟的全貌,放下指挥棒,用手指勾勒出黄浦江转弯处那道漂亮的弧线……昨日,率不来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“完全贝多芬”的指挥大师帕沃·雅尔维,忙中偷得半日闲,赶个大早来到上海中心118层观光厅,用眼睛为这座美丽的城市按下快门。在他看来,这座极具融合性的城市如同贝多芬《d小调第九交响曲》中的“合唱”一般,具有打破一切界限的可能。
谈上海|“多变”上海不断在成长
虽然这已不是帕沃·雅尔维首度来沪,但几乎每次来演出安排都很紧凑,并没时间好好逛一逛。然而在走马观花的“路过”中,上海依然给雅尔维留下了十分深刻的“多变”形象。雅尔维说:“来中国演出我最多去的是北京和上海。上海十分与众不同,它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两种风格,并且每次来都能感觉到这座城市在成长。
图说:帕沃·亚尔顿游上海 官方图
“完全贝多芬”系列,雅尔维和不来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一起演出了10年,东京首演后,到过圣保罗、萨尔茨堡音乐节、巴黎等地。这是他们首次将“完全贝多芬”带来中国。在与上海交响乐团沟通后,雅尔维决定给上海观众带来一个全新的贝多芬体验。他说:“带‘完全贝多芬’来中国是件很重要的事,我们是把一种欧洲的音乐传统带来中国,演奏给素不相识的中国观众,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好像成为了朋友。从音乐结束后观众的反馈中,我好像感受到一种由音乐建立的友情,我们好像变成了一个‘贝多芬粉丝团’。”
让雅尔维选择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来形容上海,于他是个难题。他说:“贝多芬《d小调第九交响曲》‘合唱’中蕴含打破一切界限的精神,它很能形容这座城市,但它也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,譬如世界兄弟姐妹的情感是共通的。就像音乐会时,我所感受到的上海乐迷的热情。我相信他们了解贝多芬,也了解他的音乐。
雅尔维如今常住伦敦,在他看来,伦敦是座拥有丰厚历史的城市,但伦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。反倒对上海,只是个“游客”的他,却感觉到这座城市充满活力,发展速度非常快。为将这份活力与一双女儿分享,雅尔维在纪念品区逗留良久,最终挑选了两件黄色印有“上海之巅”英文字样T恤作为礼物。他笑说:“我有两个女儿,一个10岁、一个12岁,平时到哪儿,我都会买纪念T恤送她们。若你们以后看到两个小女孩穿着一模一样的纪念衫,一定这就是我的女儿。”
图说:雅尔维买了纪念T恤给女儿 官方图
谈音乐|像贝多芬一样演奏贝多芬
此次带“完全贝多芬”来中国演出,北京站是从“贝一”到“贝九”顺着演,上海站则从“贝九”到“贝一”倒着演。很多人好奇,为什么要做顺时、逆时针的尝试。雅尔维这样比喻:“从一到九,我们如同一点点搭建贝多芬的音乐世界,到《第九交响曲》的时候,就好像我们现在站在上海中心,是上海最高的地方。倒过来演,是新的灵感和尝试,试着在世界追求更高、更快、更强的发展跑道上,把自己慢慢缩小,去寻找最初的源头。这种追根溯源的演出,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个最初始、最本来的贝多芬。”
演出两晚,不少资深乐迷训练有素的耳朵已灵敏捕捉到,雅尔维指挥棒下的“完全贝多芬”某些段落节奏特别快,演奏风格也和常听的贝多芬不一样。有人猜测他用的乐谱版本与众不同,也有人说这是指挥个人对贝多芬的理解。对此,雅尔维反问:“我倒是想问,贝多芬究竟发生了什么?他是从古典时期走来的音乐家,最初学习的是海顿,后来才在他的音乐中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性,比如‘命运’中命运的敲门声,并在‘贝九’里加入了合唱,这都是贝多芬的创造。”
图说:雅尔维指挥乐队时 网络图
雅尔维指出,录音工业是从二十世纪才开始的,那些伟大的指挥家们,他们的耳朵当时已被瓦格纳化了。以至于后来,人们在演奏海顿和贝多芬的时候,发出的依旧是被瓦格纳化的音响,“我们处理得很慢、很深厚、很戏剧性。但是要知道,贝多芬从来没有听过瓦格纳,在他的乐谱里,有着很多很清晰的速度标记,后来都被忽略了。”
“他的速度标记,有些真的很快。有人觉得,那是因为贝多芬聋了,他的节拍器可能有问题。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借口,我们不能把贝多芬演奏得好像晚期浪漫派一样。”故而,雅尔维在乐队编制上做了调整,“乐队编制、声部摆位,都是按照贝多芬当初创作曲子时的要求来。当然还有演奏风格,我们没有那么多俄罗斯风格的揉弦。我们在努力想象,也通过一些资料,去重建贝多芬的音乐逻辑、重回贝多芬创作的时代。”
雅尔维强调,音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节奏,既然贝多芬已定下了的音乐速度,为什么一直置之不理呢?他所做的一切,不过是尽可能“像贝多芬一样演奏贝多芬”。(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)
http://newsxmwb.xinmin.cn/wentihui/wtrw/2017/11/01/ls/31330053.html?1509523256879=&from=singlemessage&isappinstalled=0
1.11.2017
图说:帕沃·亚尔顿游上海 官方图
登上这座城市最高的楼,在湛蓝天空的底色下,俯瞰上海宏伟的全貌,放下指挥棒,用手指勾勒出黄浦江转弯处那道漂亮的弧线……昨日,率不来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“完全贝多芬”的指挥大师帕沃·雅尔维,忙中偷得半日闲,赶个大早来到上海中心118层观光厅,用眼睛为这座美丽的城市按下快门。在他看来,这座极具融合性的城市如同贝多芬《d小调第九交响曲》中的“合唱”一般,具有打破一切界限的可能。
谈上海|“多变”上海不断在成长
虽然这已不是帕沃·雅尔维首度来沪,但几乎每次来演出安排都很紧凑,并没时间好好逛一逛。然而在走马观花的“路过”中,上海依然给雅尔维留下了十分深刻的“多变”形象。雅尔维说:“来中国演出我最多去的是北京和上海。上海十分与众不同,它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两种风格,并且每次来都能感觉到这座城市在成长。
图说:帕沃·亚尔顿游上海 官方图
“完全贝多芬”系列,雅尔维和不来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一起演出了10年,东京首演后,到过圣保罗、萨尔茨堡音乐节、巴黎等地。这是他们首次将“完全贝多芬”带来中国。在与上海交响乐团沟通后,雅尔维决定给上海观众带来一个全新的贝多芬体验。他说:“带‘完全贝多芬’来中国是件很重要的事,我们是把一种欧洲的音乐传统带来中国,演奏给素不相识的中国观众,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好像成为了朋友。从音乐结束后观众的反馈中,我好像感受到一种由音乐建立的友情,我们好像变成了一个‘贝多芬粉丝团’。”
让雅尔维选择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来形容上海,于他是个难题。他说:“贝多芬《d小调第九交响曲》‘合唱’中蕴含打破一切界限的精神,它很能形容这座城市,但它也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,譬如世界兄弟姐妹的情感是共通的。就像音乐会时,我所感受到的上海乐迷的热情。我相信他们了解贝多芬,也了解他的音乐。
雅尔维如今常住伦敦,在他看来,伦敦是座拥有丰厚历史的城市,但伦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。反倒对上海,只是个“游客”的他,却感觉到这座城市充满活力,发展速度非常快。为将这份活力与一双女儿分享,雅尔维在纪念品区逗留良久,最终挑选了两件黄色印有“上海之巅”英文字样T恤作为礼物。他笑说:“我有两个女儿,一个10岁、一个12岁,平时到哪儿,我都会买纪念T恤送她们。若你们以后看到两个小女孩穿着一模一样的纪念衫,一定这就是我的女儿。”
图说:雅尔维买了纪念T恤给女儿 官方图
谈音乐|像贝多芬一样演奏贝多芬
此次带“完全贝多芬”来中国演出,北京站是从“贝一”到“贝九”顺着演,上海站则从“贝九”到“贝一”倒着演。很多人好奇,为什么要做顺时、逆时针的尝试。雅尔维这样比喻:“从一到九,我们如同一点点搭建贝多芬的音乐世界,到《第九交响曲》的时候,就好像我们现在站在上海中心,是上海最高的地方。倒过来演,是新的灵感和尝试,试着在世界追求更高、更快、更强的发展跑道上,把自己慢慢缩小,去寻找最初的源头。这种追根溯源的演出,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个最初始、最本来的贝多芬。”
演出两晚,不少资深乐迷训练有素的耳朵已灵敏捕捉到,雅尔维指挥棒下的“完全贝多芬”某些段落节奏特别快,演奏风格也和常听的贝多芬不一样。有人猜测他用的乐谱版本与众不同,也有人说这是指挥个人对贝多芬的理解。对此,雅尔维反问:“我倒是想问,贝多芬究竟发生了什么?他是从古典时期走来的音乐家,最初学习的是海顿,后来才在他的音乐中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性,比如‘命运’中命运的敲门声,并在‘贝九’里加入了合唱,这都是贝多芬的创造。”
图说:雅尔维指挥乐队时 网络图
雅尔维指出,录音工业是从二十世纪才开始的,那些伟大的指挥家们,他们的耳朵当时已被瓦格纳化了。以至于后来,人们在演奏海顿和贝多芬的时候,发出的依旧是被瓦格纳化的音响,“我们处理得很慢、很深厚、很戏剧性。但是要知道,贝多芬从来没有听过瓦格纳,在他的乐谱里,有着很多很清晰的速度标记,后来都被忽略了。”
“他的速度标记,有些真的很快。有人觉得,那是因为贝多芬聋了,他的节拍器可能有问题。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借口,我们不能把贝多芬演奏得好像晚期浪漫派一样。”故而,雅尔维在乐队编制上做了调整,“乐队编制、声部摆位,都是按照贝多芬当初创作曲子时的要求来。当然还有演奏风格,我们没有那么多俄罗斯风格的揉弦。我们在努力想象,也通过一些资料,去重建贝多芬的音乐逻辑、重回贝多芬创作的时代。”
雅尔维强调,音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节奏,既然贝多芬已定下了的音乐速度,为什么一直置之不理呢?他所做的一切,不过是尽可能“像贝多芬一样演奏贝多芬”。(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)
http://newsxmwb.xinmin.cn/wentihui/wtrw/2017/11/01/ls/31330053.html?1509523256879=&from=singlemessage&isappinstalled=0
Comments